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生活娱乐 >> 广州200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介绍

广州200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介绍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gzol.com.cn 更新日期:2014-12-18 阅读次数: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15.81亿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5.0%,高出预期发展目标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为5.63万元,增长13.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68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继续向“二、三”产业并重、“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5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0亿元,增长13.8%。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3.02∶43.13∶53.85调整为2.81∶44.16∶53.03,第二产业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51.2%和47.7%。

  财政收支: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年广州地区组织的财政收入达1307.98亿元,增长17.3%。其中,国税收入776.37亿元,增长21.3%;地税收入363.51亿元,增长10.7%。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02.82亿元,增长19.2%。其中,含增值税52.84亿元,增长40.8%;营业税79.35亿元,增长22.1%;房产税16.89亿元,增长15.5%;企业所得税32.66亿元,增长21.7%;个人所得税16.74亿元,增长9.3%。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08.24亿元,增长10.3%。其中,含基本建设支出89.30亿元,增长3.4%;科教文卫事业支出75.07亿元,增长17.4%;企业挖潜改造支出5.02亿元,下降2.1%。

  市场价格: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见表1)。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5.4%(粮食类价格上升1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2.5%,居住类价格上升2.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4.8%(粮食类价格上升25.7%),生产消费价格上升8.7%。

  生产领域价格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3%,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1.7%,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钢材类、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上升23.0%、17.6%和1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8.4%。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1.96亿元,增长12.5%;其中新增固定资产973.28亿元,增长24.9%。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2.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基本建设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22.18亿元,增长36.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07%;更新改造投资161.17亿元,下降12.8%,占12.19%;房地产开发投资440.81亿元,增长5.1%,占33.35%,比上年下降2.35个百分点。市属单位(含区、县级市及其他)完成投资1076.66亿元,增长14.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1.44%;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245.30亿元,增长4.8%,占18.56%。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8亿元,增长1.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5.70亿元,增长39.4%,其中工业投资250.35亿元,增长39.2%,工业技改投资59.6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03.18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投资额的比例为0.23∶23.88∶75.89。  

  重点建设项目成绩斐然。全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2.05亿元,增长63.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36%。一批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产5万辆的本田(中国)出口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广州丰田汽车一期年产30万台发动机项目、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热镀锌板项目、广州石化炼油改造项目等稳步推进。此外,省重点建设项目广州本田24万辆扩建工程等全面完成。为广州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行业

  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分别为105.56亿元、3.66亿元、40.12亿元、35.82亿元和16.28亿元。积极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工程,全年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约1万吨和138吨。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45.78万千瓦,下降0.5%。

  调整种植结构,降低旱灾影响,稳定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恢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38万亩,粮食总产量52.19万吨,分别下降2.3%和4.6%,减幅分别比上年收窄14.0个和11.7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35.15:64.85调整为35.11:64.89。全年玉米种植面积10.01万亩,增长48.2%。继续抓好蔬菜、水果、花卉名优农产品生产。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29.73万亩,减少0.4%;水果种植面积为113.18万亩,增长10.0%;花卉种植面积为13.40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366.69万吨和55.38万吨,分别增长0.6%和21.7%;花卉产值16.33亿元,增长17.1%。全年新增造林面积0.18万公顷。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为38.42万吨,增长8.0%。其中,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分别增长17.1%和6.1%;淡水优质鱼产量13.18万吨,增长8.1%。生猪出栏量达194.03万头,增长1.3%;家禽出栏量1.28亿只,减少1.8%。

  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全年新办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传统城郊型向现代都市型转变。至年末,全市有农业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

  都市型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种子种苗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加工、运输、销售本地农产品收入稳步增长。全年都市农业总收入525.60亿元,增长6.7%。其中,加工本地农产品总收入90.39亿元,增长10.7%;批发零售、运输本地农产品总收入222.27亿元,增长5.2%。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快、结构优、效益好。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27.1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53%,增长18.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6%。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49.48亿元,增长19.7%。其中,轻工业产值2679.50亿元,增长15.1%;重工业产值3069.98亿元,增长23.0%,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6.60∶53.40,全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全年新增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1043.57亿元。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60.70亿元,增长19.9%。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12.08亿元,增长25.9%。全市工业用电量200.54亿千瓦小时,增长19.8%。

  支柱产业拉动工业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043.33亿元,增长22.9%。其中,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4.82亿元,增长35.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31%。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分别完成产值629.89亿元、678.46亿元和926.47亿元,分别增长31.5%、46.8%和30.7%;其中汽车零部件产值61.79亿元,增长41.9%。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3亿元,增长34.5%,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技术产品产值816.77亿元,增长32.1%。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完成高技术产品产值99.15亿元、69.39亿元、6.15亿元、627.47亿元和14.61亿元,分别增长15.6%、0.6%、5.6%、41.5%和1.3%。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

  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完成出口产品产值1328.79亿元,增长25.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1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见表2),新产品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7.80亿元,增长4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3%。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1.43,比上年提高13.4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48.59亿元,增长20.7%;实现利润394.64亿元,增长23.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93.81亿元,增长25.5%;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1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71万元/人。

  建筑业:建筑行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建筑行业(具有资质以上的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6.39亿元,增长35.2%。全年完成竣工产值344.15亿元,增长33.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46.55万平方米,增长1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12.68万平方米,增长6.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37万元/人,比上年增加3.72万元/人。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24.40亿元,增长17.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48亿吨,增长18.9%。其中,铁路运输6459万吨,增长33.1%;公路运输1.76亿吨,增长19.7%;民用航空运输25.97万吨,增长15.7%;水路运输1.03亿吨,增长11.0%。货物周转量为2746.91亿吨千米,增长9.5%。全年完成客运量3.46亿人次,增长16.4%。其中,铁路5980.30万人次,增长13.2%;公路2.78亿人次,增长16.8%;民用航空663.56万人次,增长35.4%;水路130.80万人次,下降4.5%。旅客周转量为551.20亿人千米,增长22.3%。市内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全年地铁客运量达1.64亿人次,增长41.4%。

  民航运输大发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达18.28万架次,增长28.5%;进出港旅客达2032.61万人次,增长35.4%。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进出港旅客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1746.77万人次,增长32.1%;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285.84万人次,增长59.8%。全年新开辟航线22条,其中国际航线7条。

  港口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35亿吨,增长22.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77.71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2.7%。9月28日,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多功能码头正式投产,至年末已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78万国际标准箱。

  邮政业:邮政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1.27亿元,增长6.0%。全年收寄函件2.66亿件,下降3.6%;特快专递835.49万件,增长15.9%。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80.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0%。

  电信业:电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00.24亿元,增长14.8%。年末,全市电话机数达540.64万部,增长16.7%。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57.55万门,增长45.4%。移动电话用户达1091万户,增长2.6%。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85.55万户;“小灵通”业务用户达111.99万户,增长40.0%。

  国内商业:国内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05亿元,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轿车、通讯器材类销售快速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量8.92万辆,增长62.9%;其中轿车4.89万辆,增长57.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4.28亿元,增长41.0%。

  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增幅提高。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300.05亿元,增长16.9%,高于上年增速5.6个百分点。实现零售额1363.45亿元,增长13.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零售额424.22亿元,增长17.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4.24%上升到25.33%。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5178.85亿元,增长22.7%;其中批发业销售3815.40亿元,增长25.5%。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总额4917.89亿元,增长28.7%。至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外资零售企业达12个,增长20.0%。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年末,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94个,全年成交额达521.79亿元,增长20.0%。其中,金属材料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三大类商品成交额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45.6%、35.8%和32.1%。

  餐饮业平稳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3.84亿元,增长4.3%;实现零售额300.45亿元,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81.34亿元,增长13.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86%。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平稳增长。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201.65亿元,增长5.4%。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322.45亿元,当年新增955.0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203.70亿元,当年新增656.96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620.4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613.57亿元,当年新增946.2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471.1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5.39亿元,当年新增575.9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407.5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20.74亿元,当年新增99.9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485.37亿元,现金支出14488.71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34亿元。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年末,在穗经营的16家外资银行实到资本金30.10亿元,当年新增资本金4亿元。年末,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4家,资产总额达25.80亿元。有1 家在穗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11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市境内证券市场上市企业达23家。全年境内新发行股票4只,比上年增加2只。全年境内证券市场筹资合计21.70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至年末,全市有保险中介机构57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31家,保险经纪公司8家,保险公估公司18家。全年保费收入132.94亿元,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11亿元,增长14.2%;人身险保费收入92.83亿元,增长13.0%。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7.89亿元,增长14.8%。其中,财产险16.53亿元,增长15.9%;人身险11.36亿元,增长13.2%。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7.98亿元,增长7.0%。全年完成商品住宅投资318.45亿元,增长0.4%,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2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669.59万平方米,增长7.2%;竣工面积1005.46万平方米,下降11.8%。

  房地产市场繁荣,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872.67万平方米,增长7.0%。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395.93亿元,增长15.3%。商品房空置面积自1995年以来首度下降。至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05.09万平方米,下降16.2%。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97.32亿元(不含城市维护费),增长23.0%。

  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成并顺利转场使用,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多功能码头正式投产,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竣工,广州南沙港快速路建成通车,南洲水厂和南部供水工程等竣工投产。此外,广州地铁二号线调整工程主体结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三号线已开始辅轨,四号线已全面施工,五号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广州新火车站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达4790公里,增长4.8%。城市道路总面积75平方公里,增长14.3%。全市共有桥梁1025座。

  公用事业: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自来水售水量15.09亿立方米(十区口径),增长6.7%;其中生活用水10.78亿立方米,增长5.5%。全市供电量346.10亿千瓦小时,增长14.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1.74亿千瓦小时,增长13.2%。至年末,全市人工煤气家庭用户达到64.95万户(十区口径),增长10.3%;煤气销售量14.42亿立方米,增长69.3%。广州新儿童公园建成开放,全年新增公园17个,年末实有公园173个,公园面积达3033.31公顷。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公园进程。年末,全市免费开放公园达133个,比上年增加17个。

  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9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2004年,广州市区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有38天,达到二级的天数有266天,合计占全年天数的83.1%。城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99毫克/立方米、0.073毫克/立方米和0.077毫克/立方米。

  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均取得阶段性成效。猎德二期、西塱一期、大坦沙三期和沥滘一期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建成投入使用。一批泵站、河涌截污工程和截污网工程相继完工,一批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0%。

  继续抓好烟尘和噪声控制。年末,广州城区有烟尘控制区1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00.8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0.1平方公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5.0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9.3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25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4.6%。

  社会治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刑事立案数11.17万宗,下降3.8%;刑事案件当年破案数3.59万宗,破案率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发生交通事故9220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652人,分别下降20.3%和3.8%。全年发生火灾292起,火灾导致47人死亡,损失折款772万元,分别下降1.0%、7.8%和提高3.5%。

  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

  所有制结构调整: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4.47亿元,增长24.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91%。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98.97亿元,增长16.9%,占17.37%;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73亿元,增长10.9%,占0.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29.98亿元,增长25.7%,占63.14%。

  国有、非国有商业企业平稳发展。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零售额115.45亿元,增长14.5%;股份制企业零售额30.56亿元,增长1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零售额74.11亿元,增长20.8%;私营企业零售额75.95亿元,增长7.1%。

  各类型投资主体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年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52.39亿元,增长23.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313.57亿元,增长11.4%,占23.72%;民间投资456.01亿元,增长2.1%,占34.49%;其中私营企业投资152.67亿元,增长9.7%。

  内外资企业共同推动外贸出口规模的扩大。全年“三资”企业出口134.63亿美元,增长34.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2.70%;国有企业出口60.67亿美元,增长7.1%;集体企业出口5.48亿美元,下降10.4%;私营企业出口13.65亿美元,增长1.2倍。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1528家,增长1.4倍。其中,民营进出口企业1364家,占新增进出口企业的89.27%,并出现了广州首位个体外贸经营者。

  外贸进出口: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47.9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出口总额达214.73亿美元,增长27.1%。出口市场遍及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35.35亿美元,增长28.2%。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出口47.73亿美元,增长12.3%;进料加工贸易出口87.62亿美元,增长38.9%。一般贸易出口76.51亿美元,增长2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口43.07亿美元,增长58.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6.07%提高到20.06%。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出口104.66亿美元,增长34.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5.93%提高到48.74%。全年进口总额达233.23亿美元,增长29.2%。其中,一般贸易进口106.63亿美元,增长24.8%;加工贸易进口94.96亿美元,增长33.6%。进口额超10亿美元的商品分别为初级形状的塑料、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和成品油,进口额分别为15.47亿美元、15.21亿美元、14.58亿美元和13.37亿美元,分别增长44.7%、62.6%、10.6%和11.3%。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利用外资新批项目(合同)1506个,增长25.1%;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3.48亿美元,增长27.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77亿美元,增长64.8%。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全年新批项目(合同)1046个,增长20.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05亿美元,增长25.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01亿美元,增幅高达64.4%。外资企业增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10.52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2.82%。至年末,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了7933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外商办事机构。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27家进入广州,共设立227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71.8亿美元。资金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160个,增长63.3%;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亿美元,增长19.2%。

  制造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批准制造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636个,增长13.0%;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1.83亿美元,增长23.2%,比上年增幅提高18.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1亿美元,分别增长94.6%和4.6倍。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平均每个项目343万美元,比全市平均每个项目(306万美元)多
37万美元。

  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387个,增长31.6%,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的37.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为163个和60个,分别增长89.5%和93.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分别增长2.6倍、3.0倍和1.0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59个。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营业额1.32亿美元,增长21.3%。年末,全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27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在境外投资贸易性企业9家。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9728项,增长7.0%;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30亿美元,增长21.5%。派出劳务人员3530人次,增长9.1%。至年末,广州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0个。

  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城市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举办了首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与福州等1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认真落实CEPA协定,赴港开展的“穗港合作,共同发展”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签订项目50多个,合作金额超过1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穗港合作水平。

  旅游:旅游业增势良好。全年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47.04亿元,增长20.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9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90.18亿元,分别增长16.9%和21.6%。全年城市旅游设施接待过夜游客2674.71万人次,增长12.9%。其中,外国人138.96万人次,港澳台同胞298.19万人次,分别增长36.7%和14.3%。全年城市旅游设施接待国内旅游者2237.56万人次,增长11.5%。全年主要宾馆开房率为62.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年旅行社组团入境人数24.37万人次,增长21.3%。其中,入境外国人12.94万人次,增长74.4%;台湾同胞2.14万人次,增长2倍;港澳同胞9.29万人次,下降22.3%。主要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按售票口径)3788.19万人次,增长26.7%。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60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8亿元,分别增长14.3%和2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3.89%和1.65%。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230件,增长0.3%;其中发明专利1483件,增长1.0%。全年专利授权5535件,增长10.3%。

  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全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0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8.09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2.0%。年末,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市拥有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82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

  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比上年增加8所。其中,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32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6.82万人,增长18.1%;在校学生45.97万人,增长22.7%;毕业学生8.32万人,增长25.0%。年末,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达24所,全年招收研究生1.36万人,增长25.6%;在校研究生3.46万人,增长31.6%;毕业研究生0.65万人,增长47.4%。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老城区“用地特困学校”的改造已通过验收,24所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项目基本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429所,在校学生87.47万人,增长3.2%。普通中学437所,在校学生53.08万人,增长3.7%;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54万人,增长11.6%。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154所,在校学生18.47万人。技工学校59所,在校学生10.43万人,增长18.7%。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升学率92.02%,高中升学率91.38%,分别比上年提高0.74个、下降0.45个和提高0.68个百分点。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课程实验改革。2003年秋季,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进行改革实验,全面实施新课程。

  成人教育调整优化。至年末,全市共有20所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校学生16.01万人。

  积极发展多元化办学,民办教育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20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4.72万人;97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10万人;160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8.17万人。

  文化: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第九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专业文艺评奖中,广州共获奖73项。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个,举办展览89个。公共图书馆16间,比上年增加1间;图书馆总藏量969万册(件),其中图书807万册。档案馆26个,博物纪念馆28个,举办陈列、展览171个,参观人数达404.8万人次。全年摄制完成电影片3部。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节目15套,平均每天播音301小时;电视台3 座,节目19套。全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广州电视网播放。全年共出版报纸28.6亿份、杂志1.86亿册、图书2.78亿册。广州歌剧院即将开工建设,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卫生: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3.93/10万,比上年下降7.31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为6.5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83岁,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06个,其中医院18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个,卫生监督所1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4.31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3.52万张。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8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2.36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7302万人次,提供住院服务76万人次,分别增长2.5%和1.5%。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保持较高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2004年儿童计划免疫5苗接种率达99%以上。
   
  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2004年广州市财政向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投入4012万元。至年末,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9.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9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7个。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积极筹办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备战十运会工作。2004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14项、亚洲冠军3项、全国冠军59项。在雅典奥运会上,广州运动员获得冠军2项、亚军1项、第四名1项、第七名2项。全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26项。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年末,全市体育人口所占比例达42.49%(不含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体育人口),全年举办各类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约1.7万多项次。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01万个,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约1.9万个。全年进入体育场馆活动人数达644万人次,发行体育彩票5.79亿元。

  社会保障与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年末,全市医疗、城镇基本养老(市属)、失业、工伤(市属及部分中央、省属)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0.45万人、186.76万人、221.20万人和153.23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2.31万人、14.07万人、18.93万人和16.51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市属)达51.2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13.75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4.0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4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保险定点药店134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307个。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510元提高到684元。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64家,床位1.62万张,增长1.0%。其中,各种社会福利院11家,床位3412张。全市共有救助站5个,社区服务设施2370个,社区服务中心121个。扎实推进残疾人扶助工作。2004年,广州市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称号。全年残疾人求职登记达2816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1.17万人;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949人次。全年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20亿元,增长6.5%。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数量平稳增长。至年末,全市总人口达737.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48万人,增长1.72%;人口出生率为9.56‰,死亡率为5.74‰,自然增长率为3.82‰。

  就业:拓展多形式就业渠道,从业人员明显增加。至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达539.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4.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3.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4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2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308.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2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94.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14.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84万人。

  加大就业扶助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2%,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48万人,其中安置 “4050”人员(指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3.25万人上岗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8.1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至年末,全市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介绍机构475个,前往各类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登记求职人员达61.57万人次。

  居民收入和储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1025元(不包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报酬),增长9.9%。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8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62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见表3)。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3121元,增长13.4%。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653元,增长18.5%,占消费性支出的35.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按原口径计算为36.1%,即消费性支出中包括居民自有房虚拟房租折算的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53元,增长5.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8%,下降0.1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256.82亿元,当年新增529.47亿元。

  居住: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2004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达1035.76万平方米。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8.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59平方米,增加0.58平方米。

  注:
  1. 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 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民间投资是指除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以外的其它经济类型主体进行的投资;
  4.全市年末人口数为公安局提供的户籍人口数。

表1   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类别及名称以上年价格为100类别及名称以上年价格为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3
      消费品价格指数102.2生活消费价格指数104.8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8食品110.1
      按类别分: 其中: 粮食125.7
      食品105.4肉禽及其制品113.8
      其中: 粮食113.1水产品109.2
      肉禽及其制品110.1菜106.7
      水产品107.8衣着99.3
      菜104.9居住105.5
      烟酒及用品102.5家庭设备用品101.1
      衣着99.1医疗保健97.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8.4交通和通讯91.3
      其中:耐用消费品96.9文教娱乐用品97.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9.7其它商品108.1
      交通和通讯98.9服务项目101.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8.9生产消费价格指数108.7
      居住102.0流动资产类109.4
      固定资产类100.2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  位产  量比上年增长(%)(%)
      软饮料万吨180.1726.1
      啤酒千升106857016.2
      服装亿件  5.4813.4
      人造板万立方米38.356.1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372.2714.6
      合成洗涤剂万吨92.4927.5
      轮胎外胎万条665.6220.9
      成品钢材万吨446.0024.4
      汽车万辆27.6446.2
      其中: 轿车万辆26.6545.4
      家用电冰箱万台116.8622.9
      房间空气调节器万台297.4234.0
      移动电话机万部529.001.6
      传真机万部166.253.5倍
      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85.441.4倍
      彩色电视机万台186.065.3倍
      摩托车万辆183.7737.8
      电梯万台  1.0616.5
      钢琴万架8.573.7

注:2004年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口径为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表3  2004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项目单位数量比上年增长(%)

      一、城市  

      彩色电视机台162.70.4
      空调器台192.39.7
      电冰箱台102.01.0
      照相机架87.713.4
      洗衣机台100.31.3
      组合音响套61.710.2
      家用汽车辆4.073.9
      家用电脑台84.09.5
      移动电话部197.311.9

      二、农村  

      彩色电视机 台1163.6
      空调器台4635.3
      电冰箱台644.9
      摩托车辆1252.5
      淋浴热水器台768.6
      固定电话机部995.3
      移动电话部15324.4
      家用电脑
      照相机台
      架28
      1647.4
      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