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生活视窗 >> 广州大学城是怎么逼出来的?

广州大学城是怎么逼出来的?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gzol.com.cn 更新日期:2014-12-18 阅读次数:
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如果没有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的扩招,如果在广州市区内还有大学校园发展的空间,也许就不会有大学城的出现。教育界人士承认建设大学城的做法最初带有被动色彩。
  南方网讯 1999年是对广州大学城建设有决定性影响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高校扩招1.6万,广东省的大学升学率因此大幅度提高近两成,但这个数字也暴露出广东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运动用地、绿化用地、教师宿舍用地捉襟见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如果没有1999年全国高校的扩招,如果在广州市区内还有大学校园发展的空间,也许就不会有大学城的出现。教育界人士承认建设大学城的做法最初带有被动色彩。

  大学发展用地不足

  广东的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龙头高校大多集中在广州。当时,广州共有普通高校32所,其中30所位于市区。和当时广州市整个城市面临的难题一样,几乎所有在广州市的高校都面临着发展用地不足的困境。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1999年暨大扩招的600名学生全部“走读”,为了弥补教室不足,不得不推行全天候教学,周一至周日早上8时开始到晚上10时20分全部安排课程。原广州师范学院当年骤然扩招250人,约占新生1/4,学校不得不规定,家与学校距离8到10公里之外的学生才会优先考虑在学校住宿,其他的不予考虑。

  市内大学无奈“出走”

  为了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不少高校希望能在广州市附近解决这个问题。但因当时广州地价过高,且市区内没有富余用地,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寻找新校区。其实,这种“出走”是无奈的,既增加了运营成本,又要担心离开老校区的氛围而丧失部分生源。

  1999年,中山大学率先宣布在珠海建立校区,拉开了广州高校“出走”的序幕,也在广东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制造出轰动全国的“中大珠海现象”。

  紧接着,暨南大学在珠海、广东商学院在三水、华南师范大学在南海都建立了分校或学院。不少有识之士惊呼:“这样下去,广州的大学都走光了!”

  与此同时,留守广州的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省属的广东工业大学、市属的广州大学实行了多校合并,然而,各个分校区面积狭小且过于分散,给学校发展带来很多难题。

  正确决策缓解压力

  教育资源不足对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去年,广东高考的录取率远远低于江、浙;另一方面,广东的GDP位居全国首位,广东高等教育却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前提下,2000年8月,广州提出兴建广州大学城的意向,且马上获得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去年6月10日,广州大学城征地拆迁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广州大学城建设正式启动。

  今天再来解读3年前的这一决策,就会发现这一决策十分正确。

  据悉,2005年全省高校在校人数将达到近8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3万,只有建设大学城才可以解决这么大的后勤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