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生活娱乐 >> 闲谈广州北京路典故

闲谈广州北京路典故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gzol.com.cn 更新日期:2014-12-18 阅读次数:

  最近关于北京路的新闻,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的“三朝古道”以及相关的古道的保护和展示:在距离人行路面1.5米的地方,考古工作者相继挖掘出民国时期红、黄砂岩、麻石板路面,明清时期黄砂岩石板路面,宋朝青灰砖路面“三朝古道”。“整饬后的北京路,将会出现几组形神兼备的人像雕塑,主题为‘从秦汉走来的岭南人’,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秦汉已渺,不可寻觅;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情。按照符号学的观点,许多情况下,一个事物的名字要比它本身有着更多值得玩味的故事。而在考察城市发展的脉络方面,地名变迁是最恰当的工具之一。

  北京路·承宣街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无援的,必然要通过道路,和其他城市发生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联系,这座城市的某条街道就会被赋予一个名字,以便彰显出这种城市之间的亲密关系。

  广州和北京,相距虽然不到十万八千里,但是也足够遥远。把广州最主要的街道命名为“北京路”,并不是二者之间有什么血缘或者亲属关系,完全是因为北京超然的政治地位——这是一种政治文化上的认同,其作用类似于一句唱遍大江南北、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我爱北京天安门。”

  和北京路的命名作用相一致的,这条街道还有一个名字,承宣街,清朝时期用的。在清朝,北京路及其附近是广州乃至两广的政治文化中心。上任之初,广州的历任总督、巡抚都在天字码头上岸,经过承宣街前往制台衙门(现在的越华路民政厅)。承宣街的意思就是,迎接北京来的大人们所带来的皇帝的圣旨和恩泽,意味着广州对于皇帝的政治统治的认同。

  永汉路·汉民路

  在中国,历朝历代,改朝换代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革故鼎新。所谓的故和新,更多的还是一种名词上的变化。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一段时间,北京路由承宣街改名为永汉路(现在的北京路上有永汉电影院),因为在当时,孙中山的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永汉路是为了纪念汉人重新夺回天下,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永汉路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主政广州的是一个叫杨永泰的人。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广州,可是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留名”的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承宣街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

  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北京路叫作“汉民路”,估计现在广州人没有多少知道杨永泰的,但肯定有很多人知道胡汉民,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同盟会和国民党的重要笔杆子,生于番禺,短期担任过广东省主席。

  胡汉民原名衍鸿,改名叫“汉民”,自然取的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意思。不管是叫承宣街还是叫永汉路、汉民路乃至北京路,追根究底,其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文化认同,同时,还有着隐隐的文化危机感。

  从秦朝的番禺立县开始,广州自古以来便是南粤重地。而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塑成阶段,广州又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是千年以来的连接欧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中国文化中的活跃因子,比如佛教的传入,都是从广州开始,波及全国。然而,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谱系中,由于地处南岳衡山以南,南粤一向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在中国的文化地理中,所谓汉蛮之别,文化上的正统与非正统分野,在于五岳的位置)。虽然对中原文化有着诸多影响,广州依旧不被认为是正宗的汉文化,依旧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广州也愈发强调自己与汉文化的联系——无论是北京路的名字变迁,还是“整饬后的北京路,将会出现几组形神兼备的人像雕塑,主题为‘从秦汉走来的岭南人’,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都显示了这种深层的岭南文化自身的危机感,和由危机感产生的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

  双门底

  双门底的名字,使用于清朝时期,如今的广州老辈人,偶尔还会用这个名字称呼北京路。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一座“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所以下面的街道叫“双门底”。

  双门底是广州的商业中心,有着“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流传至今。陈李济药厂的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算是北京路的商业历史的“活化石”。双门底一带,店铺林立,主要经营文化用具、古玩金石、苏杭杂货和成衣。由于距离清朝的贡院(科举考试的场所,现今的文明路广东省博物馆)比较近,一省的文化机构,比如提督学院(现今南方戏院)、文昌庙(今中山五路南侧)、广州府学(今中山图书馆)都在附近,双门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产业的集中地。三多轩文房用品店创办于咸丰年间,所经营的笔墨纸砚是当时文人心中的精品,另外,汲古堂、壁鱼堂等书店以及各种古玩金石店,都坐落在双门底。双门底的这种文化产业氛围,现在依旧可以在北京路上的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少儿书店身上看出,而邻近的文德路和文明路,则是这种文化氛围的最佳注脚。

  双门底同时还是广州市民生活的核心区域。致美斋酱菜店创办于乾隆年间,九同掌棉布店创办于1905年。而最能体现广州独有的市民生活的,则要算流传至今的春节花市。据说,广州花市开始于明朝,到清朝的同光年间形成传统。早期的花市,通常设在城西、城南,后来在双门底形成了一个常年花市,春节前夕通宵营业,游人如织。

  在北京路的诸多名字中,双门底最明确地彰显出广州的城市特点——市民性。这也许是这个名字依旧在老一辈中流传的原因吧。

  街道特色:

  商业步行街

  2000多年来,北京路一带一直是广州城市中心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而广州北京路的名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一样,是最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北京路不仅诞生了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商业巨子,也吸引了堡狮龙、佐丹奴、百图、多利安奴、倩、卡佛莲、科春得、莱尔斯丹、迪索奈尔等著名时装专卖店、皮具店、鞋店进驻此地,使得北京路商业气氛更浓,档次更高,品种更齐全,设施更完备,成为广州现代商业的视窗和国内外游客旅游购物胜地。

相关文章: